●历经6年的踏实工作和无私奉献,他从一名残疾人工作的新兵逐渐成长为在假肢装配工作战线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专业技能手。他以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为已任,真心实意为残肢患者做实事解难事,成为残疾人兄弟姐妹交口称赞的“贴心人”。
在如今的保山残联系统,已经让600多名缺肢残疾人站起来的杨海卫是个名人。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海师傅”。
这个今年33岁的“海师傅”,自2009年踏进市残联大门后,独具慧眼的热爱上了康复站里假肢装配这个技术能力要求精细,服务工作要求全心到位的苦累活。六年来,在这个造福千万残疾人的平凡岗位上,他以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通过他的双手让众多缺肢残疾人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用他对残疾人事业的满腔热忱和无私奉献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为云南西部唯一的一个假肢装配中心留下了一个年轻的残疾人工作者坚实的注腳,用他的一颗赤子之心嬴得了广大残疾人朋友的交口称赞。
真情为民解难事
地处滇西边陲的保山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残疾人的贫困面大。全市15.7万残疾人中,有6万多贫困人口,有肢体残疾人3.95万人,其中缺肢残疾人达1.2万人。然而,真正能够熟练完成假肢装配工作的,目前只有杨海卫一个人,他的工作量有多大可想而知。
为了让更多缺肢残疾人兄弟姐妹重新站起来,杨海卫可以说天天要加班加点的做活。他总是说,只要能让更多残疾人在我们的帮助下站起来,我们再苦再累心里都高兴。正是凭着这一股子为民解忧的拚劲,6年来,杨海卫已经帮助600多人重新站起来,实现了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梦想!
在昌宁县桦东实业有限公司,杨海卫帮助截肢女孩张兴凤重新站起来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早己传为美谈。
2012年2月9日,张兴凤下班准备去接女儿,骑着摩托刚出到公司门口,就被一辆微型车以很快的速度撞了上来,瞬间,张兴凤倒在血泊中失去了知觉。等张兴凤在医院醒过来时,她的右腿已经被全部截除。绝望的张兴凤一吋根本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整天茶饭不思,神情恍惚,这可急坏了张兴凤的家人。刚好,正遇上杨海卫到昌宁县开展为缺肢残疾人免费取型工作,听到张兴凤的情况后,杨海卫在县残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马上来到张兴凤家,可是不管家人怎么叫、怎么劝,张兴凤都不愿出来见人,杨海卫急了,走到张兴凤房间门口说:“兴凤,我知道你现在很痛苦,不想见人,其实,毎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残疾人。如果你相信,我们可以帮助你重新站起来!”过了好大一会,张兴凤终于艰难地拐着拐杖走了出来,半信半疑地说:“你真的可以帮我重新站起来?”杨海卫海师傅肯定地告诉她:“真的。”
杨海卫当即给张兴凤做了详细检查,又给她讲解了锻炼肌肉的方法和应注意的事项。第二个月,当杨海卫再次到昌宁免费安装假肢时,杨海卫又一次来到张兴凤家,为她免费安装了假肢。今年6月12日,当杨海卫在昌宁回访张兴凤时,张兴凤激动的告诉杨海卫,在县残联和亲人朋友的帮助下,她不仅站了起来,还进入了公司管理层,并负责车间的管理。最关键的是,由于杨海卫的及时救助,她的肌体功能恢复得很好,几乎看不出右腿残疾。“海师傅,你就是我们的‘贴心人’。谢谢你了!”张兴凤眼含热泪感谢杨海卫拯救了自己。
而这样的例子,在杨海卫这六年的工作经历中化化2014年3月28日,市残联、市电视台、保山日报结合当时开展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合开展“三下乡”活动,即:康复下乡、文化下乡、技术下乡活动。杨海卫作为“三下乡”活动工作人员,来到了隆阳区瓦房彝族苗族乡瓦房社区寸家寨小组满族残疾人孔秀兰家里,走进家门,一个只剩一条腿的女人拐着拐杖艰难地向工作人员走来,虽然她带着笑容,但看得出走路非常吃力,杨海卫赶紧上前几步,把她扶着坐了下来。坐下后,杨海卫问她,阿姨,你怎么一条腿走路,另外一条腿呢?她几度哽咽,说不出话,还是她老伴黄叔叔给他说了事情的经过,原来,今年63岁的孔秀兰三年前在地里干活时不慎摔倒,导致左腿骨折,当天就送往医院治疗,复位打好石膏后就回家进行康复治疗,可是左腿伤情却不断恶化,疼痛越来越厉害,后来不得不又到市医院检查,这次才发现左腿的血管早已破裂,左腿已开始腐烂,必须截肢,不然就会有生命危险。万般无奈,孔秀兰同意截了肢。这三年来,她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她告诉杨海卫,她想装假肢,想走路,多少回,在梦里不再拐着拐杖,和老伴又到地里干着活,和村里的姐妹又扭着秧歌,可醒来只是徒增伤悲。以前只是想,不敢装,怕经济负担不了,怕别人笑话。知道了孔秀兰的想法,杨海卫告诉她,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对我们残疾人的政策更好,我们保山装配假肢是免费的,自从我学会装配假肢后,已免费为400多人装配和维修假肢,从未收过一分钱。装起假肢,自己可以行走,方便了自己,又减轻了家里的负担,你可以试一试的。得知自己可以免费装配假肢,有一天又可以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孔秀兰3年来第一次露出了甜甜的笑容。2014年8月3日,杨海卫带着做好的假肢再次来到孔秀兰家,为她免费装好,孔秀兰终于再次站了起来。她激动地说:“海师傅,你真神,你看,我又可以站起来了,可能过一段时间我又可以和姐妹们扭秧歌了呢”。毎当这个时候,都是杨海卫最快乐的时候,看着残疾人朋友因为重新站起来露出的久违的笑睑,杨海卫心里更是充满了由衷的自信和成就感。
这6年来,杨海卫认真组织实施中国残疾人“彩票公益金”、“新长江里程”、“普及型假肢装配”等重点项目,共免费安装假肢611例,其中大腿247例、小腿364例,同时,制作上肢假手15例、矫形器72例,帮助已安装假肢的残疾人维修调试3000多例。杨海卫全心全意为残疾人事业服务的决心、信心和行动感染着每一个人,他用爱心和真心关心弱势群体、感动着每一个人,他取得的优异成绩得到了省市残联的充分肯定,多次受到省市残联的表彰。
用心回访润民生
杨海卫经常说:“给残疾人安装了假肢,是为残疾人服务的开始,而不是结束。”确实,残疾人安装了假肢,虽然帮他们站了起来,但在行走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帮助,效果就会不明显,甚至有的残疾人会认为假肢不好用、用不成。杨海卫给自己定了个原则:每年,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安装假肢,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回访残肢患者,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做其他业务。杨海卫十分重视回访工作。
2014年3月6日,杨海卫到隆阳区板桥镇朗义村回访残疾朋友张玉美。张玉美由于车祸造成左大腿截肢,生活困难,行动不便,自装配假肢后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海师傅详细询问了张玉美装配假肢后的情况,给她做了假肢维护调试,认真讲解了装配假肢后的康复知识。张玉美感动的说:“谢谢残联,谢谢海师傅,你们不但免费为我装配了假肢,还亲自上门给我指导康复,感谢你们给我春节后送上的这一份温暖”。
据了解,张玉美2012年6月安装了假肢,2013年3月,她参加了市残联组织的美容美发培训班、丝网花制作培训班、以及残联和妇联联合组织的刺绣培训班。丝网花的制作是她最感兴趣、最喜欢做的事。她总说,虽然自己身残但志不残,我在家用心制作的丝网花很好卖,很受顾客欢迎,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大大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同时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快乐。
2015年6月12日,杨海卫到昌宁县渀水镇河尾社区岭岗寨回访已安装假肢的残疾老人郭和金,海师傅细心为老人做了假肢维护调试,再次穿上假肢,老郭感觉舒服多了。
据老郭介绍,他今年61岁,没有孩子,妻子离开了他,现在就他一个人生活。1995年,他做烧石灰工作,在石灰出窖时不小心掉进了石灰坑中,全身被石灰灼伤,其中右小腿被严重灼伤,导致截肢,截肢2个月,妻子离家出走,妻子的离弃让他痛不欲生,当时,自己行动很不方便,需要人照顾,生活很难。由于妻子给他的伤害很深很重,所以妻子走后就没有过再婚的念头,只想一个人生活到老。自从残联帮他安装假肢后,他又可以从事生产,发展产业,生活逐步好转。最后,老郭说:“是残联让我获得了重生,我要感谢残联!感谢党和政府!”
这6年里,杨海卫用他的执著追求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影响、感动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为全市广大残肢患者带去了无数的温暖和帮助,诠释了一个一心为民的残疾人工作者的高尚品格和人道情怀。他说,在今后工作中,我将为缺肢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